中國第一位博士馬中騏:養老生活托付泰康
馬中騏,男,浙江杭州(臨平)人,1940年3月生于上海。42歲獲得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博士學位,博士學位證書編號10001,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博士。1981年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畢業后留所工作,1991年被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爽朗,愛笑,親和力十足,思路清晰,敏捷,興奮于專業領域……
坐在泰康之家粵園醫養社區新家寬大的飄窗前,78歲的馬中騏一邊介紹著他的著作,一邊嘮著家常。
“這里環境優美,有一群文化層次高而且很聊得來的同齡人,還有一不小心就吃撐了的可口飯菜、恒溫游泳池……我非常喜歡現在的生活!”
相隔14年,兩次考上研究生
1956年,16歲的馬中騏響應國家號召進入蘭州大學念書。5年后本科畢業,留校當助教。
1963年,我國第一次公開招考研究生,但招考對象是應屆畢業生。
1964年迎來轉機,《人民日報》社論動員在職干部報考研究生。馬中騏獲準報考,并以優異成績考取北京大學研究生,師從學部委員(現在稱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胡寧先生。
然而命運捉弄,馬中騏只讀了1年,北京大學所有學生被派去農村搞“四清”運動。
直到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38歲的馬中騏重燃激情,但“35歲以下”的報考年齡限制再度讓他的希望破滅。
然而意外的是,臨考前兩個月,報紙上刊載“研究生報考年齡放寬到40歲,64級、65級研究生不受年齡限制”,喜出望外的馬中騏再次報考。
“這次研究生考試對我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專業課完全不用復習!” 馬中騏回憶道,在蘭大任教的10多年里從未離開過專業學習,對于這些考試幫助很大。
馬中騏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
在人民大會堂獲頒博士學位證
1981年,我國學位制度正式建立。教育部決定設立博士試點,挑選一批優秀研究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胡寧先生非常積極,推薦我當博士試點。”馬中騏清楚地記得。
1981年8月,馬中騏正式接到博士試點通知,要求他在3個月內提交一篇高水平博士論文。“就這樣,我沒有經過碩士論文答辯,也沒有進行專門的博士課程考試,直接著手準備博士論文了”。
1983年首批博士集體照(后排左起第五位為馬中騏)
2013年5月27日,首批博士學位授予30年紀念,部分博士到場。
3個月后,馬中騏的論文審查獲得通過。
1982年2月6日,我國舉行首次博士論文答辯,現場錄像,答辯者是馬中騏。
其論文答辯委員會由五位學部委員、兩位頂尖教授組成,“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擔任答辯委員會主席。
答辯結束,答辯委員會秘密討論后當場宣布通過,認為馬中騏的論文是“一篇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科學論文,完全符合博士論文的要求”(視頻中的原話,編者注)。
1982年3月4日,時任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主任錢三強簽發了馬中騏的博士學位證書。
1983年5月27日,新中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除唯一一名工學博士馮玉琳在美國訪問外,其余17位博士以及導師們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并合影留念。馬中騏作為博士代表發言。
馬中騏博士論文答辯現場
馬中騏的博士學位證書
首批博士學位授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馬老展示當年人民大會堂授予學位的合影
與楊振寧先生近距離學習交流
1984年9月,馬中騏接受大洋彼岸楊振寧先生的邀請,赴美國做訪問學者。
楊振寧先生把自己認為是“這輩子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研究Levinson定理的方法贈予了馬中騏。
在楊先生的指導和啟發下,馬中騏在Levinson定理研究上取得的重大進展,最終放寬了這個定理的條件,改正了這個定理表述有誤的地方,還加以推廣。
他把這種研究方法和結論寫成文章并公開發表,后來該文的大部分內容被載入美國一本量子力學教科書。這個研究,也獲得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4年,在清華大學楊振寧先生家中
2009年,馬中騏又一次近距離在楊振寧先生指導下搞科研。
楊先生總結做科研的三個“P”——Perception(站得高看得遠)、Persistence(堅持努力,想盡一切辦法達到目的)、Power(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至今仍令馬中騏受益匪淺。
養老生活全部托付泰康粵園
2007年,由于喜歡南方的氣候,尤其喜歡南方的空氣質量,馬中騏和夫人住進了女兒出資在東莞塘廈為他們置辦的房子里,過起候鳥式的生活。
近十年里,馬中騏經歷了三次“下了病危通知”的大病,這些經歷讓馬中騏對于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他和老伴開始規劃未來的養老生活。
2017年12月12日晚,馬中騏的郵箱意外收到一封參觀體驗泰康之家粵園醫養社區的邀請函。閱過之后,他上網做了初步了解,2018年2月,馬中騏通過電話聯系預約參觀粵園。
“我最初是比較抵觸住養老院的!許多養老院里住著的老人給人印象是垂垂老矣,像是在那里‘等死’,讓人感覺很不好。”
社區文化活動精彩紛呈
房間設施設備齊全
完善的健康醫療保障
2月7日,馬中騏夫婦帶著顧慮實地考察泰康之家粵園,情節也極富戲劇性:來之前聯系接待人員時他就問“我們只是去看一看,你們接待嗎”,來之后見到接待人員時又一再表示自己肯定不會住這里,提醒對方不要對自己過分熱情。
工作人員非但沒有拒絕接待,還耐心地帶領馬老夫婦參觀。
全程看下來后,馬中騏徹底改變了此前的看法:這不是一家簡單意義上的養老院,而是一個大型醫養結合社區,社區里有自己的醫院和24小時醫療應急保障服務。不僅環境優美,還有新風系統過濾空氣,有“一不小心就容易吃撐”的可口菜肴,關鍵是還有他鐘愛的恒溫游泳池。
優美清新的社區環境
為了眼見為實,他們決定留下來試住體驗。“試住一結束,2月9日,我們就決定要遷居粵園。”
2月13日,是臘月二十八,馬中騏夫婦正式住進泰康之家粵園,在這里過了第一個春節。
“社區安靜舒適,室內四季恒溫,適合在房間繼續做理論研究工作和寫書。最重要的是游泳鍛煉可以天天有,夫人也不用操持買菜做飯打掃這些家務瑣事……”
馬老(右二)度過他在粵園養老社區的第一個生日
馬中騏補充道,現在每天在餐廳里吃早餐,和同齡人聊天,8點半左右回到家里繼續研究工作,10點之后游泳,中午睡個午覺后繼續寫書。
優雅的自助餐廳環境,營養的適老化膳食搭配
“社區里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但我只參加游泳,我只精通自己擅長的領域,其他的事情智商為‘零’,這絲毫不影響我的生活質量,我又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我喜歡做的事。”
恒溫泳池
打動馬中騏先生的關鍵處,還有住在這里的老人文化層次和個人素質極高,都是各自行業領域里的精英,退休后和他一樣活力自如,聊得來,能交到很多朋友。社區里的老人都很親近,得知他是第一位博士,常喜歡直接喊他“001”。
社區樂泰學院
“我們已經把東莞的房子賣掉,沒給自己留后路,也沒必要留后路。泰康之家就是為我設計的,所以我們未來的養老生活全部托付給泰康之家醫養社區,準備在此終老!”
社區綠茵環繞,四季如春
博士學位證書捐贈國家博物館
退休之后,馬中騏并沒有停下研究工作。住進泰康之家粵園后,科學出版社與他預約寫書。
“最近,我對群論方法又有了新的進展和發現,可以寫進中文版的書里去。泰康之家粵園提供了優越的工作條件,使我可以繼續工作。把過去一些不清楚的物理問題研究清楚,這是讓我最高興的事情……”
馬中騏先生出版過的專著
說起那張有著特殊意義的博士學位證書,今年6月1日,馬中騏將博士學位證書,連同1983年5月27日人民大會堂學位證書授予儀式的請柬及門票、在主席臺的座位號和門票、次日錢三強先生組織第一批博士座談會的門票、“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這個國家級獎項證書等見證歷史的實物,一并捐贈給了國家博物館。
為了紀念馬中騏先生的這一舉動,國家博物館為他舉辦了一個簡短的捐贈合影儀式。
2018年6月1日,捐贈博士學位證書并與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合影
2018年6月1日,馬老夫婦與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書記黃振春合影
■談博士學位證書——
“成為第一位博士是歷史的偶然”
拿到博士學位不代表這輩子就成功了,而是證明我們掌握了初步獨立科研的能力。“第一號”不代表我有多了不起,只是按照博士論文通過的時間順序我排在前面,對于我個人來說,是歷史的偶然。另一方面,第一批博士試點是挑選出來,是我國學位制度建立的歷史印記,銘記了一代知識分子的拼搏與奮進。我們這批人在獲得博士學位后,仍在各自的領域里拼命干,身肩責任,并沒有辜負這個身份。
■談楊振寧先生——
“不聯合署名,愛護有志青年”
我當初采用楊振寧先生無償贈予的方法研究Levinson定理,并取得了一些成績。在發表文章時,我希望把楊先生的名字也署上,但楊先生未同意。我當時認為楊先生文章已經很多,不在乎再增加一篇文章,若我的文章有錯,對楊先生就很不好。而事實上,楊先生這樣做完全是對我的愛護:如果聯合署名,學術界一定會認為這是楊先生的成果,而不會認為是年輕人的工作成果,這會不利于年輕人的成長。事后回想,我當時真是沒有體會到楊先生的深切愛心。
■談改革開放——
“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
恢復高考、恢復研究生考試、建立學位制度……這一系列重大改革,為中國知識份子帶來了生機和曙光。正是有了這些大好政策,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命運因此改變,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段時光沒有白白浪費掉,才會有繼續讀書的機會和出國與物理學大師近距離交流學習的機會,才能真正為國效力